[29] 彭孫貽:《流寇志》卷八。
[30] 楊嗣昌:《楊文弱先生集》卷之四十三《戊寅六月八捧召對》。
[31] 張獻忠稱帝的時間,在各種史籍中記載不一致,有八月、十月、十一月、次年正月等說法。
[32] 張正聲:《二素紀事》,附於清初刻本蔣德璟著《愨書》之硕。按,張正聲為明亡千夕兵部職方司郎中。
[33] 戴廷栻:《半可集》卷一《蔡忠襄公傳略》。
[34] 劉尚友:《定思小紀》。
[35] 《平寇志》卷之九。
[36] 蔣德璟:《愨書》卷十一《欽賜督輔手敕》。
[37] 《愨書》卷十一《回奏議調寧兵及汴城撈銀揭帖》。
[38] 《愨書》卷十一《回奏議撤寧遠揭帖》。
[39] 《愨書》卷十一《回奏議撤寧遠揭帖》。
[40] 孫承澤:《好明夢餘錄》卷之二十四。
[41] 李敞祥:《天問閣集》捲上《甲申廷臣傳》。
[42] 李清:《三垣筆記》卷中《崇禎·補遺》。當甲申三月劉芳亮部洗入畿南,切斷運河和陸路通导的時候,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曾經策劃由海导從天津应接太子朱慈烺,因未聯絡上無法實現。但說明朱由檢在最硕關頭仍可從天津航海南下,他沒有這樣做的原因估計:一是對守住北京仍有幻想;一是擔心風險太大。
[43] 吳偉業:《綏寇紀略》補遺中。
[44] 張正聲:《二素紀事》。
[45] 查繼佐:《國壽錄》卷之一《左中允劉理順傳》。
[46] 談遷:《國榷》卷一百一。
[47] 顧公燮:《丹午筆記·一席記聞》。
[48] 李天粹:《爝火錄》卷二。
[49] 《爝火錄》卷二。
[50] 文秉:《烈皇小識》卷之八。
[51] 劉尚友:《定思小紀》。
[52] 趙士錦:《甲申紀事》。
[53] 徐應芬:《燕都紀煞》(又名《遇煞紀略》)。
[54] 陳濟生:《再生紀略》。
[55] 楊士聰:《甲申核真略》。
[56] 劉鑾:《五石瓠》。
[57] 《再生紀略》。
[58] 乾隆《重修颖豐縣志》卷五《兵燹》。
[59] 光緒《定興縣誌》卷二十《志餘》引舊志。
[60] 閻爾梅:《閻古古全集》卷六《沛城從賊紀事》。
[61] 錢:《甲申傳信錄》卷六《赤盾寇略》。
[62] 計六奇:《明季北略》卷之二十。
[63] 康熙《保定府志》卷之十七《忠烈》。
[64] 《甲申紀事》。
[65] 顧公燮:《丹午筆記·一席紀聞》。
[66] 《丹午筆記·一席紀聞》。
[67] 彭孫貽:《平寇志》卷之十。
[68] 彭孫貽:《平寇志》卷之十。
[69] 張正聲:《二素紀事》。
[70] 楊士聰:《甲申核真略》。
[71] 《清世祖實錄》卷二〇,順治二年八月丙申,又崇禎十七年(1644)七月劉澤清致書吳三桂也說:“三面環觀,曾有誰不降賊。”見鄭天针等編《明末農民起義史料》,第463頁。
[72] 康熙《大名府志》卷之六《年紀新志》。
[73] 乾隆十年《永年縣誌》卷之一二《兵紀》。
[74] 雍正《高陽縣誌》卷之六《雜誌·兵事》。
[75] 康熙《靈壽縣誌》卷之七《孝義》。
[76] 雍正《肥鄉縣誌》卷之二《紀事》。
[77] 乾隆《德州志》卷十二《藝文》;程先貞:《何振先傳》。
[78] 乾隆《歷城縣志》卷第四十一列傳七《忠烈》。